2009年北京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北京历史沿革第四节

| 导游资格 |

【www.tingchehu.com--导游资格】

第四节 明代北京
  一、朱棣迁都北京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同年九月大将徐达率明军攻人大都城元亡,徐改大都为北平。
  洪武年间多次分封藩王,朱元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握重兵镇守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因太子朱标早逝,故传位长孙朱允坟,史称惠帝朱允蚊采纳齐泰、黄子澄的策略,开始削藩,引起朱棣的不满。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讨伐齐、黄为名,在北平起兵。建文四年(1402),燕军攻破南京,惠帝不知所终,史称“靖难之役”。燕王即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永乐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下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城池竣工,次年正月朔旦(初一)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下令迁都北京的原因:第一,北京(旧称北平)是朱棣的旧封地,又称龙兴之地;朱棣的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中于北京。第二,由于明初的连年征战,北部的边防已明显削弱,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有利于抗击元朝残余势力的南犯。基于以上原因,永乐皇帝朱棣下令迁都北京。
  二、明北京城垣建筑
  明代的北京有四重砖砌城垣,自外而内分别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明初永乐年间基本完成内城(即明初的北京城。嘉靖年问增筑外城后,此道
  城垣始称内城)、皇城、宫城的建筑。正统年间加修内城的九个城门和四个角楼。嘉靖年间,为了加强京师城防,采纳毛伯温等大臣的建议增筑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朝廷财政困难,外城只包修了南郊,使北京城池的形状构成了“凸”字形。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了增强城门的防御功能,又加修了各门瓮城、箭楼等,完成了北京城池建筑的规模。明代“凸”字形城垣规模超过了元代大都城。
  明代在改建北京时,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再人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东城南的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一带。
  (一)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明代宫城是在元大内故址上稍向南移,将元大内寝宫延春阁抛在北墙外,并用挖护城河和南海的湖泥,堆积到延春阁旧址上,形成镇山(今景山),以压制前朝“风水”。镇山中峰(今万春亭)成为明初北京城的几何中心。
  宫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72万平方米,有四门。南门(正门)为午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北门为玄武门(清康熙时改为神武门),宫城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四角建有漂亮的角楼。
  (二)皇城
  皇城位于内城中轴线偏南,皇城范围内有紫禁城、镇山(清改为景山)、太庙、社稷坛及西苑(三海)等建筑。皇城周长9千米,四方开门,即皇城正门承天门(清改为*)、东门东安门、西门西安门、北门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承天门前有一个占地11公顷、红墙环绕的“T”字形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有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南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门)。“T”字形广场内设千步廊,外侧按“文东武西”的规制设中央衙署。
  皇城内为皇家禁地,百姓绝不可越雷池半步。
  (三)内城
  明初,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放弃了空旷、人烟稀少的北部城区,将北城墙南缩2.5千米,另筑新城,即今天安定门、德胜门一线。南城墙向南拓展了1千米,即今天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东西城墙保留不变,这就是明朝前期的北京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此道城垣被人们称为内城。
  内城周长20千米,共有城门9座,即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即元代齐化门)、东直门(即元代崇仁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即元代和义门)、阜成门(即元代平则门)、宣武门。内城形成9座城门景观,即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东直铁塔、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直折柳、阜成梅花、宣武水平。
  (四)外城
  外城于明嘉靖年问建成,全长14千米,共7座城门,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俗称沙窝门)、左安门(俗称江擦门)、永定门、右安门(俗称南西门)、广宁门(俗称彰仪门,清道光年间改名广安门)、西便门。 外城城垣为北京“凸”字形城垣的底部,即今天的南二环路。 明北京的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全部用砖石包砌,布局完整,雄伟恢弘。
  三、明北京城市管理——一府两县
  明永乐定都北平府后,将其改称北京顺天府。顺天府尹为正三品。明代所有三品官吏均用铜铸大印,惟独顺天府尹用银铸大印,可见京官地位的高贵。明清两代顺天府官衙位于今天鼓楼东大街北侧的东公街(今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
  北京行政区属被划分为大兴、宛平两县具体管理。内城中两县以中轴线为界(不含皇城),外城以南新华街(明时为河沟)为界。东为大兴县,县署在今交道口南大街的大兴胡同;西为宛平县,县署在今地安门西大街北侧。两县县令均为正六品,比全国各地县太爷(七品)都要高。
  四、明北京帝王及重大历史事件
  明代共历十六帝,洪武朱元璋与建文朱允蚊均在南京称帝。永乐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至明亡又历十四帝。大明王朝从1368年创国到1644年灭亡,经历了由盛变衰的历史进程。
  (一)明成祖朱棣(1360—1424),系太祖朱元璋第四子,马皇后所生。明初破封力热王。拥重兵驻守北部边塞——北平,是诸王中实力者之一。1399—1402年因对建文皇帝朱允的削藩不满,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改元永乐,将1403年称为永乐元年。朱棣一生中的主要作为有:迁都北京,编著《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五次亲征漠北。
  1.《永乐大典》
  永乐皇帝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组织贤士3000多人,用了5年的时问编著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广收各类图书达七八千种,共22877卷、11095册,集明代最先进的科技、文化于一身,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经济、艺术的丰富的资料库。
  2.郑和下西洋(1405一1433)
  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多次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历时间最长、规模、范围最广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3.五次亲征漠北
  永乐皇帝为了扩大大明的疆域,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一生中五次亲征漠北,就在他65岁高龄第五次出征回军的路上,因疲劳过度,猝死于榆木川。死后被葬在天寿山长陵。
  (二)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皇帝)
  英宗朱祁镇(1427一1464),宣宗长子,年号正统、天顺。朱祁镇9岁登基,宠信大太监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军俘去,丢帝位。1450年被释放回京。因朝中已有景泰皇帝,故回京后,空有虚名太上皇,实被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在“夺门之变”后复辟帝位,改年号天顺。
  英宗朱祁镇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多次农民起义。英宗死于天顺八年,年仅38岁,死前下令废除人殉制。死后葬入明裕陵。
  1.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军50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后来王振又想让英宗“临幸”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致使行军路线屡次改变,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瓦刺军包围。将士饥渴疲惫,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史称“土木之变”。此后,明朝由盛变衰。
  2.北京保卫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来,京城一片混乱,群臣抵抗与迁都两派意见不一。兵匍侍郎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景泰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安民心。景泰侣命于谦为兵部尚书,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十月,也先挟持着英宗进攻北京。于谦寿率军民22万人列阵九门,抗击瓦剌军,先后在德胜门、彰仪门、西直门的激战斗取得重大战果,也先被迫撤军,北京城市解围。
  3.夺门之变
  景泰二年(1450);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京,因宫中已有皇帝,故被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趁景泰皇帝病重,在大臣石亨、女监曹吉祥等的拥立下,发动政变,夺宫门、登奉天殿复位。废景帝,杀于谦,史称“召门之变”。
  (三)世宗朱厚熄(嘉靖皇帝)
  世宗朱厚熄(1507—1566),宪宗之孙,兴献王朱佑垸(yuan)之子。因武宗无嗣,故以堂弟的身份继帝位,改年号嘉靖。
  即位初期,杀武宗亲信钱宁等,退还部分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十余人,企图缓和矛盾。但土地高度集中,赋役苛重,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在位时引发“大礼仪之争”。
  朱厚熄十分迷信道教,求长生、吃丹药导致了“壬寅宫变”的发生。从此朱厚璁移居西苑,20多年不理朝政,由奸臣严嵩当国,政治腐败。东南有倭寇的侵扰,北方又有鞑靼的攻袭,明统治出现政治危机。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厚熄死于乾清宫,死后葬永陵。考试大
  1.大礼仪之争
  明代嘉靖年间争议世宗朱厚熄亲生父母尊号的事件。武宗朱厚照死时无子故朱厚熄由藩王继帝位。即位后,下令让群臣谋议生父兴献王朱佑垸的尊号。张璁(cong)等人迎合帝意主张称兴献王为皇考。杨廷和认为不合礼法,主张称孝身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争论三年,终于追尊兴献王为皇考。群臣哭阙力争因此下狱者达134人,廷杖致死者达17人。
  2.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朱厚熄正在乾清宫熟睡,以杨金英为首的16名宫女,想把朱厚熄勒死,但慌乱中杨金英误把绳套拴成了死结,没有成功。害女张金莲跑出去告密,16名宫女全被捉获并凌迟处死。朱厚熄被救活后,移居百
  苑,直至死前一天,才迁回乾清官。此事件因为发生在农历的“壬寅”年,故人们稠其为“壬寅宫变”。
  (四)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
  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长子,贵妃李氏所生,隆庆六年即位,改年号万历。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历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
  朱翊钧十岁即位,因年幼,大臣张居正总揽朝政,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缓和了统治危机。但朱翊钧亲政后,不视朝政,日夜沉迷酒色,大事营造,边防松弛,并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民不聊生。万历年间明朝的政治腐败达到了极点。故后人评论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神宗朱翊钧死后葬明定陵。
  “国本之争”
  朱常洛是其父神宗朱翊钧一时冲动与所临幸的宫女王氏(后被封为恭妃)所生。后因朱翊钧不喜欢王氏而宠爱郑贵妃,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也就被视为掌上明珠。
  朱翊钧因另有意图,故迟迟不立皇太子,引发了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大臣们坚持祖制,要求皇帝立皇长子为东宫太子,以确定国家的根本。而神宗朱翊钧则采取打压、回避、拖延的方法与大臣周旋,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皇太后李氏出面干预,神宗朱翊钧才不得已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册封朱常洵为福王,结束了“国本之争”。
  (五)光宗朱常洛(泰昌皇帝)
  光宗朱常洛(1581--1620),神宗长子,恭妃王氏(后被尊为孝靖皇太后)所生。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位,但只在位1个月就死于红丸案,人称“一月天子”。死后大臣们为其追加了一个年号“泰昌”。被葬入明庆陵。
  光宗朱常洛一生坎坷,围绕着他的继位问题,发生了“国本之争”及明朝三大案,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1.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张差手持粗大的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的太监。被捉住后供认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皇宫。当时人们怀疑是郑贵妃想谋杀太子。神宗和太子不愿继续追究,故以疯癫奸徒之罪,杀张差于市,毙庞、刘于内廷了结此案。
  2.红丸案
  泰昌元年(1620),光宗即位后不久生病,御药房太监崔文舁给皇帝下泻药,致使病情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用二丸后即死去。当时有怀疑是郑贵妃指使下毒,引起许多争议。结果崔文舁、李可灼被发配。
  3.移宫案
  泰昌元年(1620),光宗朱常洛死后,熹宗朱由校即将登基。抚养他的李选侍占居乾清宫不愿迁出。朝臣杨涟、左光斗等据理力争,迫其移至哕鸾宫,然后举行熹宗的即位仪式。
  (六)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
  思宗朱由检(1611—1644),光宗第孝纯皇太后)所生,年号崇祯。崇祯接管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王朝大厦。皇室、官僚广占民田,役繁重,天灾流行,农民起义。他企图挽救它,一生兢兢业业,杀魏忠贤、罢黜阉舅但随即又信任另一批宦官,且冤杀了抗后金(清)将领袁崇焕。增加赋税,调集队,全力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在煤(今景山)东麓上吊自缢,明朝灭亡。死后与周皇后一起被葬人田贵妃陵,并改思陵。
  五、明代北京的主要遗存
  明代北京的遗存众多,主要有太庙、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万里长虹西苑、永乐大钟、万岁山、十三陵、历代帝王庙、皇史廒、智化寺、法海寺、大慧寺、觉寺、先农坛等。
  (一)太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家祖庙。依据皇宫建筑“左祖右社”的规制与紫禁城、社稷坛同时建成,属于皇宫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庙占地约14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太庙的周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的气氛。建筑布局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等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而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两侧。
  享殿(又称前殿、大殿)是皇帝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大殿开间11间,进深间,重檐庑殿顶。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殿内地铺“金砖”。主要梁柱外包沉木,其余为金丝楠木。大殿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还高2米,是至高无上的征。寝殿(又称二殿)是供奉祖先神位之处。祧庙(又称三殿)是供奉皇帝远祖位的地方。
  太庙的建筑虽经清代改建,但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了明代的原构,以太庙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的家祭祖建筑群。
  太庙以古柏,树龄均为数百年。1924年被辟为和丰公园。1950年改“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主席为其亲书匾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
  (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
  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在辽金时代兴国寺(元改为万寿兴寺)故址上兴建的,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神(即土神)和稷神(即谷神)的地方。
  社稷坛中的汉白玉坛呈方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坛面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象征五行方位,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坛面四周的塘墙顶,分别覆以四色琉璃砖,四面墙墙各有一座汉白玉棂星门。明清两代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社稷神的祭典,祈求上苍赐予人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王朝永存、江山永固。社稷坛1914年被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公园。
  (三)地坛(方泽坛)
  地坛又名方泽坛,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明嘉靖九年(1530)建,清代多次重修。占地37.3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
  地坛南向,依古代“天圆地方”思想,坛为两层汉白玉方形坛,坛下四周为方泽。
  (四)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在海淀区魏公村东的觉生寺(俗称大钟寺)内,明永乐二年(1404),永乐皇帝朱棣根据“唯功大者钟大”的祖宗成法,下令铸造。永乐大钟成了定鼎北京城的“镇物”。大钟通高6.75米,外径直径3.3米,重46.5吨,被誉为中国的“钟王”。钟身内外铸满佛教经咒17种,总计22.7万余字。字迹工整,苍劲有力,相传是出自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
  (五)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原为保安寺遗址,明嘉靖九年(1530)改建为历代帝王庙,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俗称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祭祀历代帝王的地方。庙门前有一座琉璃瓦歇山顶的照壁,庙门间有景德门、碑亭等。庙内以景德崇圣殿最为壮观,开间九间,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汉白玉栏杆,此殿是北京现存较大的古建筑之一。碑亭内的雍正、乾隆御制碑是重要的石刻文献资料。
  (六)皇史成
  皇史廒又称表章库,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明隆庆、清嘉庆年问多次维修。皇史成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皇史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全部为砖石结构。主要建筑有皇史成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红墙。皇史成正殿是北京的无梁殿之一,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开间九间,单檐庑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门设两重。殿内有高大的石制须弥座,座上放着152只包着镀金铜皮的樟木柜。山墙上有对开的门窗,可使空气对流。皇史成建筑具有防火防潮等多种功能,是古代“金匮石室”的典型建筑。
  明代时,在皇史成内收存各朝“实镓”、“圣训”、“玉牒”、“永乐大典副本”及其他重要的皇家档案。清代除收藏“实镰”外,还收藏有《大清会典》、《朔汉方略》内阁副本及将军的印信等。
  (七)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初为宦官王振的蓐庙,后得英宗赐名“智化禅寺”。占地20000平方米,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鲜构建筑群。
  智化寺主体建筑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东西配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上层四壁设小型木制佛龛9000多个,称万佛阁,佛像保有完好。阁内殿顶原有精美的藻井,流失国外,现存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智化寺主要建筑的殿顶选用黑色琉璃瓦,既有降魔之意,又显华丽、庄重。寺内保存了最为古老的“京音乐”。“京音乐”源于宫廷的教坊音乐,是大太监王振桷宫廷音乐移人自己的家庙,而艺僧为维持自己的生计,严格遵守师徒传授、密不夕传的规矩,传承28代,被喻为“明代音乐的活化石”、“世界音乐珍宝”。
  (八)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明正统四年(1439),由太监李童集资兴建。
  殿宇依山势而建,层层上升。建筑虽经多次维护,但依旧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的特点。山门(护法金刚殿)面阔三间,内檐保存了明代早期的旋子彩绘。山门内的高台上有天王殿遗址、伽蓝殿、祖师二堂及两庑。正中的大雄宝殿开间五问,黄瓦庆殿顶,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辉煌。殿内明代巨幅壁画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其中最为珍贵的壁画是北墙门两侧的“帝释梵天护法礼佛图”。壁画采用天然矿t石着色,故历经几百年,仍然色泽鲜艳。
  (九)真觉寺(五塔寺)
  真觉寺位于动物园后长河的北岸。始建于明永乐年问,清乾隆重修并改名为大正觉寺。又因寺中金刚宝座塔塔顶建有五座小塔,故俗称五塔寺。寺内殿宇蛙已被毁,只留下了明成化九年(1473)建成的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仿照印度傍陀迦耶精舍建造,内部为砌砖,外表为砖石结构。下部是宝座,宝座前后各有券门,内部有石阶梯,盘旋向上直通宝座顶部。顶部有五座小石塔和一座方室圆顶琉璃罩亭,塔身及金刚宝座上刻有佛像、梵文经咒及佛教纹饰。金刚宝座塔通体无处不雕、无处不刻,形象生动而逼真,成为明代巨大的石雕艺术品。金刚宝座塔虽然形近似印度建筑,而结构和雕刻手法上则为中国传统风格。寺内现设有中国名塔图片展览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1961年,金刚宝座塔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试大编辑整理
  (十)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门外,是元代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为庙而建。寺庙依山而建,宏伟气派。明正德年间的太监于经和天启年间的太监魏忠贤先后在此修坟,均遭平坟。清乾隆年间重修此寺,并建起了金刚宝座塔、行宫和罗汉堂,金刚宝座塔下即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碧云寺内的殿宇基本保留着明代的建筑结构。乾隆皇帝在南路所建的罗汉堂是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而建,室内共有罗汉508尊。很多罗汉像从不同角度看表情不同。北面房梁上的佛像是传说中的济公活佛。
  (十一)先农坛
  先农坛位于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路西,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神农、耕籍田和观农耕的地方。先农坛明初称山川坛,坛内的建筑是明清两代逐渐完善起来的,如太岁坛、太岁殿、天神坛、地祗坛等。先农神坛在先农坛墙内西北隅,坐北朝南,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祭祀先农的礼仪就在这里举行。坛北为正殿,殿内供奉先农神位,东西侧殿为神库和神厨。先农坛的东南有一座观耕台,籍田仪式就在这里进行。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皇帝到这里来亲耕,行籍田礼。北京的先农坛是目前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座祭祀先农的遗迹,其中的太岁殿现改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1979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69-2347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