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点六篇大全

| 一年级 |

【www.tingchehu.com--一年级】

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点六篇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点六篇大全

篇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 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4.“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感情上引起了小弗郎士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深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5.为什么要将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

  因为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 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痛苦啊!

  6.“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把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

  7.“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是个比喻句,“监狱”本指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的处所,这里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8.“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中的“塞”能不能改为“放”?为什么?

  不能。“塞”有“用力、用劲放入”的意思。能够表现出施动者的强烈主观意愿,“放”则比较平实,不能表现出这种感情上的意愿。

  9.“他们该不会强 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出“我”对被 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10.听到了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

  钟声、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惨白”说明内心痛苦之极。

  11.为什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因为“我”深切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情感,是他的爱国之心令“我”感动而敬佩。

  12.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写的“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法兰西万岁”,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3.小说最后一段,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这个手势中,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这个动作描写再现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多种感情的交织。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1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借此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

  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被 迫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悲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15.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作者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迟到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篇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 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 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 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 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 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 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 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略)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篇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 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篇4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 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篇5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 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4.“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感情上引起了小弗郎士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深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5.为什么要将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

  因为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 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痛苦啊!

  6.“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把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

  7.“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是个比喻句,“监狱”本指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的处所,这里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8.“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中的“塞”能不能改为“放”?为什么?

  不能。“塞”有“用力、用劲放入”的意思。能够表现出施动者的强烈主观意愿,“放”则比较平实,不能表现出这种感情上的意愿。

  9.“他们该不会强 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出“我”对被 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10.听到了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

  钟声、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惨白”说明内心痛苦之极。

  11.为什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因为“我”深切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情感,是他的爱国之心令“我”感动而敬佩。

  12.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写的“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法兰西万岁”,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3.小说最后一段,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这个手势中,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这个动作描写再现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多种感情的交织。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1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借此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

  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被 迫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悲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15.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作者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迟到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篇6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 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 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 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 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 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 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 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略)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18-87300-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