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词《齐安郡中偶题》阅读

| 小学周记 |

【www.tingchehu.com--小学周记】

《齐安郡中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并经过诗人的艺术剪裁和点染,把在秋风乍起、日已偏西时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组成的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下面就和考试资料网一起来欣赏下这首美丽的诗词,欢迎阅读!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赏析】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两句写暮景,色彩略显暗淡,情调略带伤感。首句点明时间和地点。“两竿落日”表明时已薄暮,残照无力;“溪桥上”,则点出诗人行吟位置,为后文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则是薄暮下的景物描写。作者从溪桥上远望岸边的柳树,只见半缕轻烟在柳阴中飘荡。这里的“半缕轻烟”与“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对仗工稳,而且还有因果对应关系。正因为日落两竿,已是薄暮时分,望见的柳树才会含烟,也正因为此时非暮色苍苍,所以不可能出现烟雾弥漫的景象,而只有“半缕”的轻烟飘荡在“柳影”之中。


  后两句则是前两句的升华,诗人的视线从溪桥边的烟柳转到溪中的绿荷。上句用“相倚”两字写出莲叶簇拥的形态;下句用“回首”刻画出绿荷经风一吹,荷叶翻转的动态。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无感情的风荷之中,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似若有情,心中有憾,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情感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写的是诗人之恨。





  扩展阅读:杜牧的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102-7883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