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中文导游词:白鹤观导游词

| 导游资格 |

【www.tingchehu.com--导游资格】

白鹤观位于梧州鸳鸯江畔的白鹤冈南麓,是目前广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宫观。白鹤观是梧州一块风水宝地:山峰郁郁葱葱,襟三江带五岭,含龙岭之仙气,挹江上之清芬,遥迎旭日升起,俯送水出东门。白鹤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中期(725年前后)。隋唐之际,魏晋以来盛行的门阀士族统治已趋衰落,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还很大。唐朝皇室原来出身于北朝鲜卑军户,并非名门望族。当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起兵争夺天下之时,为了抬高其门第,争取上层贵族的支持,便巧妙地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老子为唐王室祖先,宣传自己是神仙之苗裔,借此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道教的上层人士为争取新统治者的支持,也到处制造所谓“老君显灵”的宗教神话。唐高宗时令天下各州皆置道观一所。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是李唐王朝最繁荣兴盛的时代,道教也在此期间达到高潮。梧州白鹤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至咸通年间中期(867年前后),郑畋以翰林承旨学士谪苍梧太守,增修观宇,临江建书阁。以后,历代都有重修。从前,白鹤观不仅是一座道观,还是一处学宫。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起,总督韩雍开始在此设立书院;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府钟禄分别在梧州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办义学,西边的叫绿漪,就设在白鹤观。1999年前,梧州干部进修学校也在此办学。2000年7月19日,白鹤观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梧州市人民政府投入500多万元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白鹤观拆倒重建。现在,我们开始一次道教与文化之旅。
  白鹤观的取名与珠山顶的鹤冈传说有关。先说观、宫。佛教场所叫寺庙、庵,而道教场所则称观、宫。所以从一处宗教场所的名称就知道它是佛教或者道教的。如四恩寺是佛教的,白鹤观则是道教的。古时候,帝王居处叫“宫”、城堞可供眺望之处叫“观”。封建时代,统治者崇拜和信奉天神,自称为“天子”。皇帝是天神的儿子,因此奉天承运、下凡来管理凡间事物,所以祭神之所也叫“宫”,候迎天神之所叫“观”。所以,道教祠宇称为道观、道宫。一般地说,道宫的规模较大,道观的规模较小。道教宫观的建筑一般包括山门、华表、幡杆、中庭(三清、四御、四帅殿)、正殿两侧为配殿。宫观大多红墙为主。道观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主体建筑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白鹤观是坐西向东。鹤是道教的仙禽,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说。与佛教追求摆脱苦恼、达到涅槃不同,道教追求的是长寿、羽化乘白鹤升天成仙,所以鹤就是长寿的吉祥物。传说在西汉,梧州城内“栖仙之数”者,每晚凌云归家,清晨乘白鹤到州城治事。太守欲学不成,翌日清晨令卫兵用旗杆扫打白鹤,使其不能下。乘鹤者气愤冲霄而去,留下鞋一只,成为鹤奔岗。又相传白鹤山因山青水秀,郁郁葱葱,引来无数白鹤,晨曦初露时在这里逗留嬉戏,晚霞升起时乘着彩云而归。一日来了一对仙鹤,落地之后变成白鹤仙和仙童,在此落观修道。因此,白鹤山的“鹤冈返照”成了梧州古八景之一。当朝阳刚从西江浮起,河上晨雾未消,隔江相望,窈窕多姿的白鹤山,宛如一个静卧云雾中的仙女。当夕阳西照,霞光把白鹤山的倒影投在碧绿明亮的桂江,就像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对镜梳妆。
  白鹤观由牌坊、门楼、廊房、厢房、广场、主殿组成,这也是道教宫观的建筑格局。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牌坊。这座牌坊是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大学公园的牌坊。大学公园与建英国领事署和创办广西大学两个事件有关。1897年,梧州府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在白鹤观背后珠山上建领事署。1925年,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日,梧州人民在英国领事署前举行声势浩大的*活动,所有在英领署工作的华人全都辞职,没有华人帮忙,英国连挑水做饭都成了问题,英国驻梧领事被迫从停泊在白鹤观对出的鸳鸯江上的英国军舰退回香港,再没有回来。领事署没有人管理,一天天的荒芜起来。1928年底,广西省府主席黄绍竑在广州同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毕约翰达成协议,英国索回房屋建筑费2.5万港元,将领事署交回广西。收回领事署建筑后,梧州建立河滨公园。恰巧在1928年,马君武博士在梧州市的蝴蝶山(即现在梧州高中所在地)创办广西第一座大学——广西大学。为纪念这一事件,梧州*曾将河滨公园称作大学公园,而且将大学公园旁的道路命名为大学路。“大学公园”四字为当时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博士所题,其笔势劲逸,柔中寓刚,深有骨秀格清之气韵。[考试大编辑整理]
  大家再看白鹤观大门两侧所立的两尊灰雕神兽,人称麒麟,龙头、鹿角、狮尾、牛蹄,遍身火焰纹,象征着吉祥富贵,每逢它出现时,就预示着国泰民安。这对麒麟,左雄右雌;麒为雄,麟为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按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并推而广之,男左女右,男尊女卑。排在前面、排在左边的,肯定是男、雄、尊贵的;排在后面、排在右边的,肯定是女、雌、地位稍低一级的。其它动物的组合也一样。如凤凰,凤为雄,凰为雌;鸳鸯,鸳为雄,鸯为雌;鸿雁,鸿为雄,雁为雌;貔貅,貔为雄,貅为雌。玉器店里卖的只吃不吐的招财吉祥物貔貅,要分辨哪个是貔、哪个是貅,把这对貔貅摆放在一起就知道了:貔貅的头相视而望,左边的是雄的,右边的是雌的。
  白鹤观门楼正门有两尊守护神,左边手执铁锤的是秦琼,右边手执斧头的是尉迟敬德。这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固定形式。门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神是守卫大门的神灵。为什么要守卫大门?主要为了防范“鬼魂”的侵入。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缺乏认识,将风雨雷电等天灾人祸视作天地间一种鬼妖在作怪。于是寻求降妖伏怪、驱鬼镇邪的办法。的办法就是请到一位神灵站在大门口。门神的起源很早。据《山海经》记载:鬼只能在夜间到人世间活动,天亮之前必须回到鬼域,所以黄帝在度朔山上特设一道鬼门关,派神荼和郁垒二位神人把守,察看众鬼,一旦发现在人世间作了恶事的鬼,则用芦苇制成的绳索捆绑,扔到桃树下去喂老虎。人们开始用桃木雕刻成神荼和郁垒模样悬挂在大门上以驱鬼神。在桃木上雕刻二位门神的像太麻烦,于是人们逐渐用绘画代替雕刻,称桃符。到了唐代,门神又有了变化。改用白脸的秦琼和黑脸的尉迟敬德。秦琼和尉迟敬德是唐朝开国功臣。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就得了一种怪病,每到晚上就听到门外有鬼叫声,提心吊胆,夜不能眠,便召集众臣商议此事,武将秦琼说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似聚蚁,难道还怕鬼不成?臣愿与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在宫门外把守。” 李世民大悦,当即准奏。这一招果然见效,几晚过去,平安无事。于是李世民便命人把二人身穿战袍、手持兵器、腰系弓箭、威风凛凛的形象画出来,贴在门上。说来也怪,从此邪崇绝迹,再不闹鬼。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宫内传到宫外,从天子传到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这样百姓也学着在自家的门上贴上秦琼和尉迟敬德这二员大将的画像,以保平安。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成为民间流传最广的武将门神。
  门楼上雕梁画栋,屋顶前方左右两边有日神羲和与月神常羲。人类的信仰是从自然崇拜开始的。在原始社会,人们以为大自然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即“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天体崇拜中,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在世界各国最普遍。我国先民同样十分崇拜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是除人类自身居住的地球之外,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天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日月成了天地间光明的源泉。太阳是男性阳刚之气的象征,而月亮则更具女性的阴柔之美。因此,日神、月神分别以男性和女性形象出现。日神、月神分别为羲和、常羲。日神羲和见于《山海经》:“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生10个太阳者,当然就是日神了。月神常羲见于《山海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生12个月亮者,月神也。后来的月神之名,大都由常羲一名衍化而来,如姮娥、嫦娥。由于人类最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与此相应,最初的大神无一例外全都是女性神。大家注意看,日神为男的,放在左边,月神为女的,放在右边。而且,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种文化形式已成为固定格局。
  门楼屋脊上雕刻为一对鳌鱼戏珠,这鳌鱼是跳过龙门的鲤鱼。鲤鱼刚跳上去,就忽然飘浮起来,云雨把它们托上云霄;接着,一场天火烧掉了它们的尾巴,使它们脱胎换骨。鲤鱼就这样腾云驾雾,变成了龙,其形象是龙头鱼身。后来,鳌鱼被称为螭吻而置于屋脊上,作为镇火驱邪之宝。寺庙是天天香火蜡烛不断之地,加上中国古代寺庙多为木质结构,因此经常发生火灾。龙与降雨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水能克火。鳌鱼的尾巴一动就能激起浪花、降雨灭火。而且有雷击时,首先击中的是建筑物的位置。于是,在科学尚未发达的过去,人门便将鳌鱼倒置,尾巴高翘,以便雷击到尾巴、从而激起浪花、降雨灭火。这成了中国古建筑的一种固定形式。大家可以留意广东德庆的孔庙和龙母祖庙。同时鳌鱼又寓有“独占鳌头”之意。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时候,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是学子们十年寒窗的梦想。中了状元,皇帝亲自召见。新中的状元要站在皇殿的一个大石龟的龟头上,接受皇帝颁发的证书。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大家不妨进大殿烧香许愿,希望来年也独占鳌头,孩子学业进步、大人事业有成。
  白鹤观门楼内墙上方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山水画,内容有莲年有鱼、瑶池集庆、群仙拱寿、八仙仰寿等。一进正门,首先看到的是影壁。这种影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固定形式。为了保持一座建筑物里面的安静和隐私,院内需隐、院外需避,在正对大门院内竖一道小墙便达到隐避的效果。影壁又称萧墙,古代称发生在内部的隐患、院内的人尤其是是女人干涉丈夫的行为叫作萧墙之祸。但在道教看来,道观内的影壁却能避邪,并有藏风聚气的作用。
  白鹤观影壁正面是白鹤仙女的故事传说鹤冈曾是仙鹤幽居的地方。在鹤冈中藏有一颗“红宝珠”,乃是稀世奇宝。若将红宝珠放在河里,还可以引来四海鱼群;渔民若得了此珠,便可以网网丰收。但是,鹤冈上有神蛇神虎护山,人们上山寻宝,会受到伤害。有个青年渔民叫黄亮,他为了众渔民的幸福,便决心冒险上鹤冈寻红宝珠。黄亮机智地避过了神蛇神虎,终于到达山冈上。啊!他意外地遇见了白鹤仙女云姑。原来,云姑就是那只曾被弓箭射伤经黄亮救治过的白鹤的化身,如今在山冈上相遇真是有缘份啊!白鹤仙女云姑深感黄亮救治之恩,更敬爱他好人品,愿与黄亮结为终身伴侣。黄亮很惊喜,他对云姑说,上冈来是为寻红宝珠,不知红宝珠藏在哪里?云姑说,红宝珠就在她手中,她很乐意为众渔民效劳。黄亮大喜,带云姑回到渔船上。从此,鸳鸯江上众渔民有了白鹤仙女的红宝珠帮助捕鱼,果然下网不空,天天丰收,渔民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大家都非常感激白鹤仙女云姑。后来,这颗红宝珠被当地一个渔霸夺走,白鹤仙女云姑在严惩渔霸时,红宝珠跌落在鸳鸯江畔,变成了一座山,这座山就是现在的珠投岭。直到如今,在鸳鸯江上,有的渔民还模仿当年的白鹤仙女云姑的红宝珠捕鱼方法,用灯光来诱捕鱼群。
  影壁背面是一块“寿”字。“寿”字为陈抟所书。“寿”字一气呵成,笔势遒劲。碑长180厘米、宽85厘米,厚13厘米。陈抟生于唐末,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举进士不第,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陈抟为宋代最的道士,道教徒尊之为“祖师”。陈抟著有《无极图》(刻在华山石崖)。《无极图》相传出自河上公,唐道士律洞宾传给陈抟,陈抟传钟放、穆修、李挺之、邵雍,邵雍传周敦颐,周敦颐改为后世闻名的《太极图》,就是脱胎于陈抟之《无极图》。陈抟的思想对宋代理学有很大的影响。陈抟擅长气功,尤长于书法,但书法作品传下来的不多。“寿”字碑置于冰井寺(今市第二中学内)。冰井寺始建于唐代,是当时梧州最宏伟的建筑。寺院内种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两座古钟和两个鼓。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英国海关税务司就曾将冰井寺的一角作为官邸。“寿”字碑置放在主神位附近。1975年,市博物馆将“寿”字碑运回馆内收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白鹤观“寿”字碑是仿制品。
  白鹤观主殿为三清殿,主殿两条石柱刻有楷书对联,上联为“莲座涌圆光一轮朗澈鸳江月”,下联为“桂宫凝瑞霭五色平分鹤岭云”。三清殿是具有南方清代道观建筑风格开间建筑,殿堂顶上两端塑有鳌鱼、博古,居中为莲座宝珠。殿上的灰雕装饰正中为“福禄寿三星图”,左右两旁分别为“八仙过海图”和“舜帝南巡图”。
  八仙过海中一个个人物被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八仙过海”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道教故事,许多道观、寺庙上都有八仙过海灰雕。八仙是道教8位神仙的合称,他们是:铁拐李、钟离权、何仙姑、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钟离权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余下七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七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南海观音菩萨来此,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考试大编辑整理]
  “舜帝南巡图”反映的是关于舜帝南巡的史实。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舜帝,姓姚,名舜,又名重华,黄帝九世孙,史称虞帝(解放前,现在桂东人民医院所在地就是虞帝庙)。舜生于诸冯(今山东省诸城县),居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舜20岁便以孝闻名,30岁被尧征召任用,三十年后接替了尧的帝位。舜帝为团结和统一华夏各部落,“南抚交趾”而“南巡狩”,从虞(今河南虞城县)出发,过长江,入洞庭,溯湘江至湖南韶山、宁远巡视后,沿越城岭底谷古道,乘马车到桂林,最后沿漓江到苍梧。因长途跋涉劳累而“崩于苍梧之野”,埋葬在白云山南麓锦鸡岩。舜帝“崩于苍梧之野”后,其二妃(娥皇、女英)听到噩耗,过洞庭,溯湘江,千里寻夫,悲恸万分,伤心的眼泪洒落在竹子上,竹子便挂上了她们斑斑点点的泪痕,成了斑竹,被称为湘妃竹。娥皇和女英双双投湘水追随舜帝而去。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中写道:“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中国历最美丽的爱情故事。
  三清殿内供奉三位道教尊神。道教认为,“道”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生成宇宙。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气物质,元气分而为阴阳,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演变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这三个世纪都是“道”的演变,“道”凝聚而为神,三个世纪便化为三清尊神。三清境是道教所称神(三清)所居之天界,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太清境。
  玉清境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混沌)。元始天尊源出远古神话中的盘古。元始天尊是道教神灵,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盘古开天辟地而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日神和月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后来男左女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固定格局。
  上清境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抱坎离匡廓图,象征“混元”(混沌始清)。灵宝天尊地位仅次于元始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诸位应该还记得,上面我已介绍过,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以左为尊,因此,中间的主神(元始天尊)排第一,而主神(按其面向)左边的神(灵宝天尊)排第二,主神右边的神(道德天尊)排第三。照此排位,我们知道四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尊神,中间的佛祖当然排第一,佛祖左边的迦叶排第二,佛祖右边的阿难排第三。言归正传,再说灵宝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灵宝天尊是“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
  道教三位主神中,排在第三的道德天尊反倒是最为中国人所知。这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持扇,象征“太初”。太上老君即老子,被道教推崇为祖师。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后来辞官,出函谷关,著《道德经》而去,不知所终。老子的出关有一段传说,周康王的大臣、函谷关令尹喜曾见紫气东来、吉星西移,便断定将有真人降临,于是来到终南山北麓,结草为楼,以观望星气、迎候神仙。这就是最早的楼观台。不久,老子果然骑着青牛到楼观台修身、传道。传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胎72年才生,生下来头发都白了,于是称为老子;又因老子是在李树下出生的,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老子也就被尊称为老君。虽然老子被奉为道教的祖师,但是,道教本身并不是他创建的。道教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张道陵。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因入道者要出五斗米,而且崇拜五方星斗而被称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张道陵为天师,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从此形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和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学说,把鬼神崇拜、方术与古代哲学思想结合起来,构成内容复杂的道教神学。
  开始时,道教是多神崇拜。到了南朝,道士、上清传人、茅山宗师陶弘景(456-536年)才建构了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道教神仙信仰体系,道教所信的“道”,就形成了信仰三清尊神。在道教中,辅助三清的四位天神叫作四御,分别是: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请大家留意,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的地位还不是级别的神);中央紫微北极太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晨、四时气候之神;勾陈上宫南极天宫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地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且主持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神,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教认为除了“人”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之外,另有神仙居住的境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而且天外有天,是三清境。在我市的周边地区就有三十洞天中的三大洞天:第二十洞天的容县都峤山、第二十一洞天的桂平白石山、第二十二洞天的北流勾漏洞。
  三清殿的左边是鹤仙殿,右边是三界殿(即三界有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
  右厢房供奉的白鹤真君,传说曾在白鹤观修炼成仙。民间传说他是白鹤的化身,因羡慕鸳鸯江的秀丽景色,幽居于此修炼传道,不断探求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梧州是龙游鹤飞之地。鹤是道教的仙禽,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说。故此慕名而来学道的人滔滔不绝,使白鹤观远近闻名,香火鼎盛。
  左厢房供奉的三界圣爷原名冯克利,明朝弘治年间人,原籍广西贵港。因家乡灾荒而流落梧州,靠上山打柴为生,他助人为乐,品性善良。一日,他上大云山(现白云山)打柴遇八仙授仙衣而得道成仙,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民间有“遇仙得道术”、“麻篮喷泉水”、“变鱼救壮丁”、“洪钟锻金身”、“制龙退洪水”等美丽传说。明朝正德皇帝得知他的事迹后,封他为“游天得道三界圣爷”。[考试大编辑整理]
  白鹤观主殿前有广场可容千余人。广场上有一个太极图,这是道教文化的精髓。这个太极图包括阴阳、八卦、五行,是道教对宇宙的认识观。
  中国古代人民在对天文星象和地上的事物进行观察时,注意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河岳(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元素(五行)”,从五物的对立统一和交替流转,抽象出“阴阳”概念来表达事物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并抽象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比相生、间相克”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的循环:水→木→火→土→金→水······(人们拓荒开地,首先要用火烧荒,于是木燃烧为火;火过之后是宜于耕种的灰烬沃土;矿土炼出金属;金属溶解为水;水滋润了树木。)五行相克的循环:水→火→金→木→土→水······(水能灭火;火能熔金;金能伐木;木能垦土;土能塞水。)五行又有五个方位和五种颜色与之对称:春木东方,春天万木争荣,一片新绿,故木的颜色为青,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由此而来,故木性温;夏火南方,南方天气炎热,骄阳艳艳,故火的颜色为赤,火性为热;秋金西方,西方太阳西沉,阴气始生,万木霜天,故金色白,其性凉;冬水北方,寒气从北方而来,水严峻深刻,故水色黑,水性寒;在五行中,土位于中央,统御四季四方,地位最尊贵,四方归一,是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象征,土色黄,其性平和。风水中有“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的说法。“天玄而地黄”,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色,为中和之色,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黄色袍服成了封建皇帝的专用服装。五行五色至今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夏天万物生长茂盛,红红火火,兴旺发达,故红色为喜庆的吉服。秋天、冬天是万物衰老、死亡的季节,故民间的丧服从白从黑。老子出关时,尹喜看到“紫气东来”,知道圣人到了。紫色是火的赤色和水的黑色相交而成,水火相交生成万物,因此,紫色宫殿里是万物的主宰。老子出关不知所终就是到了紫色宫殿、羽化成道了。
  要了解八卦,必先了解《周易》。《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我们现在所看的八卦太极图中央的圆代表太极。太极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这种孕育天地万物的“气”,在运动中逐渐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即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浑然一体的元气,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阳,在卦画中用“—”符号;阴,在卦画中用“- -”符号。太极里黑白部分鱼形代表两仪,黑色部分为阴鱼、白色部分为阳鱼。而且黑色部分有一白点,像阴鱼的鱼眼,代表阴中有阳;白色部分有一黑点,像阳鱼的鱼眼,代表阳中有阴。阴退则阳进,阳退则阴进,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胜负彼消此长,阳气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阴气也是盛衰交替循环。阴鱼和阳鱼合抱亦即交媾、唯有交媾才有繁殖和生育,也才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道教从男女交媾推及天地交合、化生万物。鱼即余,乃很多、丰富之意,鱼在汉语中有生殖繁盛的祝福意。鱼还与遇谐音。汉字中“遘”字声符即为二尾鱼口对口的相遇,同源字“媾”表示二性的相遇,即交媾,因此,鱼象征性,所谓“鱼水之欢”也。先民们期望自己也能象鱼一样,多多生育,以期繁衍生存下去。由于阴阳之气的盛衰往复,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即两仪生四象。四象还代表四方:面南而立、左东右西、上南下北。这是按古人定位的太极图所展示的四方。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象征天动地静之理。太极图为圆形,象征地球;八卦则象征地球为动的圆形体。八卦象征世界形成了八种基本物质:乾,纯阳刚健,故为天;坤:纯阴,故为地;震,有一阳爻在下,呈动荡不安的样子,故为雷;巽,二阳一阴,上刚而下柔,故为风;离,上下皆阳,一阴呈中虚状态,故为火;坎,阳刚居中,二阴柔居外,故为水;艮,一阳在坤土之上,二阴双峙而中虚,故为山;兑,阴见于阳之表,故为泽。八卦布八方空间。乾为南,在上,坤为北,在下,象征天上地下。但是,八卦方位是按照“乾坤退居,六子用事”的原则。震卦:阳在下会上升,阴在上会下降,正好相交,而阳气刚刚上升,所以放在朝阳初升的东方。兑卦:阴阳相交,而阳气已盛,阴气渐长,所以放在阴气渐长的西方。离卦和坎卦:离卦阴爻居中位,坎卦阳爻居中位,都在阴阳相交之盛期,所以放他们在子午线上,坎在北、离在南。巽卦和艮卦:都是阳居上位,阴居下位,阳往上升,阴往下降,阴阳不相交感,所以放他们在偏位上,巽在东南,艮在东北。乾卦和坤卦:乾纯阳,坤纯阴,阴阳完全不交,所以放它们在完全不用的方位上,乾在西北,坤在西南。这样,阴阳居正位,阴阳不交居偏位。八卦中阳爻“—”符号代表刚直和挺拔,象征男性生殖器;阴爻“- -”符号代表底洼和空洞,象征女性生殖器。有趣的是,在这点上,佛教和道教是一致的。佛祖打莲花座,莲花也是女阴的寓意,坐莲也是交姌。这些都是原始人对生命的礼赞,对创造生命快乐的讴歌。我们现代人已很难识别八卦符号,易学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特别名词--爻。爻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简单,只有二个,中间断开的叫阴爻"- -",中间不断开而连结的称作阳爻"-",记住八卦的口诀就行了: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广场左边厢房有一明代石龟,背负着的石碑上有明朝两广总督韩雍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题《建总府记》。从碑文上判断,此石碑要比龙母太庙内的石碑早40年。这个石龟是2002年4月27日在梧州市东正路56号出土的,石龟长约3.3米,宽1.8米,高1.2米,重11.56吨。石龟出土时背负的石碑已毁坏,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记载翻刻。全文如下:
建 总 府 记
   成化六年 韩雍

  两广百粤地,自秦置郡县以来,蛮夷叛乱,伐不能无,置将分间,不常所治,而总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设官分职,两广各置都、布、按三司统治之。永乐,广西置镇守内臣,总兵武臣。景泰、天顺间、广东置如广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统制,而两广总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后,军务兼用文臣,或总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抚,或不兼,又或专巡抚不加督理,而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圣天子念两广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将出师,以今太监陈公王宣监督军务,雍替理,来问叛夷之罪,师至广前巡抚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贼平,班师,诏留太监陈公镇守广东,以雍提督两广军务,仍兼巡抚。久之,雍以地广,不克独遍,历上章,得请两广各添置都御史、巡抚,雍专提督。五年春,雍以忧制归,是冬,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晟,广东按察司佥事陶鲁、林锦交章言于朝,以为两广事不协一,残贼日炽,须复得大臣提督兼巡抚,斯济。上嘉其言,下廷臣议,兵部尚书白公宗玉集议规划,举雍对,上可之,以太监陈公总镇两广,起复雍进今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雍因辞弗获,始就任。未几,复以平江伯陈公锐挂征蛮将军印,克总兵官司镇守两广,同开总府于梧,便宜行事,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前广西镇守太监、两广总兵巡抚皆裁去。又以少监黄公沁暨署都督佥事。夏,正克副总兵镇守广西,都督佥事冯昇克游击将军都指杨广,夏鑑、张寿克恭将分守诸路,而地方大计则悉取于总府皆宸断也。维梧州介科两广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适均,郡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比,据总府之基,其山自桂岭南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磐石,登临远眺,一目千里, 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有所待而然与。洪惟我国家,列圣相承,一以道德仁义为治,今天子缵承丕绪,益迈前烈,数载之间,四征不庭,罔不宾服,大显神漠,命官司开府于兹,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汉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万世之良图。自兹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义之师,坐镇于中,四顾蛮夷残孽,向背而抚治之,彼将日益循化理、蛮恶习、相安耕凿,以齐吾民,而凡覆载之间,有生之众,声教所及,将益无远,弗归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于斯见乎!虽然圣天子宠异臣下,而付托至重,其责望回在于此,臣子感激图报,称当何如哉!书曰:能事事乃其有备。诗曰:有业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节用爱人。雍辈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监总兵征予记。太监字德新,镇静有谋,屡立战功。总兵学志坚,韬略家传,卓有将才,皆重一时,而雍得预其间,始开府,抑何幸欤,谨记。
  这个明代石龟和《建总府记》和石碑进一步印证梧州在历是一座军事重镇。这主要得益于白鹤观前三江汇合的地理优势。说起梧州的历史,不得不提桂林的灵渠。秦代之前,梧州乃至整个广西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北方后,于公元前214年,发兵50万,分五路进军岭南,因交通不便、给养不继,行军受阻。秦始皇命史禄凿通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才平定了南越叛乱。凿通灵渠后,中原经济、文化沿长江、湘江,过灵渠,顺着漓江(过平乐后叫桂江)抵达梧州,再分两条水路出海:一是经梧州沿浔江、北流江、南流江,从北部湾合浦、徐闻、日南(今越南境内)等港口出海,二是沿西江、珠江、南海,再飘洋过海。秦汉到东吴初期,中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是北部湾,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一条水路。东吴以后,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至唐开元四年(716年),名相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关大道,广州为主要出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二条水路。梅关大道开通后,中原到岭南的距离大大缩短,灵渠的作用才开始下降。梧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岭南地区独领风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立十三州刺史,其中交趾刺史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南海、郁林、苍梧、九真、交趾、合浦、日南、儋耳、珠崖九郡。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交趾刺史部”从现在的越南河内移至广信(今梧州)为郡治所在地。苍梧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的广大地区。直到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梧州有316年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明初,以侯大苟为主的瑶族人民起义。义军经常进攻梧州、杀死朝廷官员。为了镇压瑶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总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自此,两广总督多驻扎梧州。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成化五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历第一个总督府。当时,设有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韩雍复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总督节制两广,以都御史充任;总兵佩将印出兵,以勋臣充任;总镇以内监充任。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才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69-7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