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四篇】

| 成考 |

【www.tingchehu.com--成考】

十年寒窗,开出芬芳;十年磨剑,努力未变;十年坚守,成功守候。十年的风雨兼程奋力追逐,让梦想现实的时刻。祝努力备考,金榜题名,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考试资料网为大家整理的 《2018年成考《医学综合》章节考点复习【四篇】》供您查阅。


gklz-600x400.jpggklz-600x400.jpg





篇一


  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总论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女性内生殖器和女性外生殖器两部。女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卵巢)、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和*)以及附属腺体(前庭大腺)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卵巢产生的卵子成熟后,以破溃卵巢表面的生殖上皮的方式排至腹膜腔,再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壶腹内受精后移至子宫腔,植入子宫内膜发育成胎儿。分娩时,胎儿出子宫口,经*娩出。


  第二节 生殖腺


  一、卵巢的位置


  卵巢位于小骨盆侧壁,由髂内、外动脉所夹成的卵巢窝内,外被浆膜,为腹膜内位器官。卵巢呈扁椭圆形,分为内侧、外侧两面;上、下两端和前、后两缘。上端借卵巢悬韧带连于髂总动脉分叉处,下端借一条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的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底的两侧。卵巢后缘游离,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的后面,其系膜内有分布于卵巢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第三节 生殖管道


  一、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


  未孕成人的输卵管位于盆腔内,约呈冠状位被包裹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其内侧端穿子宫角开口于子宫腔称输卵管子宫口,外侧端以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故女性腹膜腔可经输卵管、子宫和*与外界相通。


  输卵管的分部


  输卵管较为弯曲,各段形态不同,由内侧向外侧可分为四部。


  1.输卵管子宫部 为输卵管穿过子宫壁的部分,管腔最狭窄,以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


  2.输卵管峡 占输卵管游离部的内侧1/3,短直而狭窄,壁较厚,血管较少,是输卵管结扎术的常选部位。


  3.输卵管壶腹 约占输卵管游离部的外则2/3,管腔膨大而弯曲,血管丰富,是精子与卵子受精之处。


  4.输卵管漏斗是输卵管外侧的扩大部分,呈漏斗状。末端游离缘可见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手术时常以此作为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临床上把卵巢和输卵管统称为子宫附件。


  二、子宫的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一)子宫的分部


  子宫呈前后略扁、倒置的鸭梨形,长约8cm,宽径约4cm,壁厚约2cm,重约40~50g。


  子宫可分为3部:上端圆凸部分为子宫底;下端细圆的部分称为子宫颈;底与颈之间的部分称为子宫体。子宫颈又分为两部:子宫颈伸入*内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部;在*以上的部分,称为子宫颈*上部。子宫颈与子宫体连接的部位,稍狭细,称为子宫峡,长约1cm,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可达7~11cm,形成子宫下段,是产科进行剖腹产手术的部位。


  子宫腔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由底、体围成的为子宫腔;下部为子宫颈管。子宫腔一般为前后略扁的三角形,底向上,两侧有输卵管子宫口;尖向下通子宫颈管。子宫颈管呈棱形,其上口通子宫腔,下口称子宫口。


  (二)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未妊娠时,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正常成年未孕女子的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前倾指整个子宫向前倾斜,子宫的长轴与*的长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稍大于90°。前屈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约为170°。子宫有较大的活动性,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影响子宫的位置。


  (三)子宫的固定装置


  子宫的正常位置依赖盆膈的承托和韧带的牵引固定,若这些结构松驰或损伤,可引起子宫位置的改变。子宫的韧带有:


  1.子宫阔韧带是连与子宫体两侧的双层腹膜皱襞,呈冠状位将子宫固定于盆腔侧壁,限制子宫向两侧移位。


  2.子宫圆韧带是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圆索状结构,起于子宫角输卵管子宫口的下方,于子宫阔韧带两层腹膜之间,循盆侧壁前行,穿腹股沟管出皮下环,下行止于大****皮下,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韧带。


  3.子宫主韧带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阔韧带下方,连于子宫颈*上部两侧和盆腔侧壁之间,是防止子宫下垂的主要韧带。


  4.子宫骶韧带(骶子宫韧带)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从子宫颈后面的上外侧向后弯行,绕过直肠的两侧,止于骶骨前面的筋膜。此韧带向后上方牵引并固定子宫颈,与子宫圆韧带一起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位。


  三、*穹及其临床意义


  *为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的肌性管道,是女性的交接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和分娩胎儿的管道。*的七端宽阔,包绕子宫颈的*部,两者之问的环形陷凹称*穹,分为前穹、后穹和侧穹。其中以*后穹最深,其后上方即为直肠子宫陷凹,两者问仅隔以*后壁和覆盖其上的腹膜。临床上可经*后穹行腹膜腔穿刺抽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第四节 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通常称女阴,包括阴阜、大****、小****、****、*前庭和前庭大腺。 阴阜是位于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成年时生有*。


  大****为一对纵行的皮肤皱襞,构成女阴的外侧界。


  小****位于大****的内侧,是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


  ****由两条阴带海绵体构成,其裸露于两侧小****前端连接处的部分,称****头。


  *前庭魁两侧小****之间的裂隙,其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口。


  前庭大腺位于*口后外侧的深部,能分泌黏液,滑润*口。


  第五节 会阴


  一、会阴的境界和组成


  会阴是指瓮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而言。盆膈作为盆腔的底,将上方的盆腔与下方的会阴分开。广义的会阴呈菱形,其境界: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后方为尾骨尖,两侧界为耻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两侧坐骨结节的连线将会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尿生殖区,男性有尿道穿过,女性有尿道和*穿过。后部为肛区,有肛管通过。


  临床上常将*和外生殖器之间的区域称会阴,即狭义的会阴,妇女分娩时期要保护此区以免造成会阴撕裂。


  二、盆膈


  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后份,它主要由两侧的肛提肌以及覆盖在它上、下两面的筋膜构成,其中部有直肠穿过。


篇二

  第九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


  脉管系统是分布于人体各部的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人心血管系统。


  二、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动脉是从心室发出运送血液到 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动脉从心室发出后,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延续为毛细血管。静脉 起自毛细血管,是引导血液回流至心房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 相互连接成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处与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又回到心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 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路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第二节 心


  一、心腔的瓣膜


  心似前后略扃倒置的圆锥体,有心底、心尖,前、下两个面和左、右、下3个缘和3条沟。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由左、右心房构成,并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体表位置在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活体在此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前面又称胸肋面或前壁,贴近胸骨体和肋软骨,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为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面或下壁又称膈面,贴于膈上,由左、右心室构成。右缘近似垂直,由右心房构成。左缘圆钝,大部分为左心室,小部分为左心耳。下缘近似水平较锐,大部分为右心室,小部分为心尖构成。


  心的表面有3条沟:近心底处,有一几乎呈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在胸肋面和膈面上,各有一条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切迹的纵沟,分别称前室问沟和后室间沟,足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上述3条浅沟中均有心的血管行经及脂肪组织填充。


  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的正常节律性搏动。心传导系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出的左、右脚和蒲肯野氏纤维网等。


  (一)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结合处的心外膜深面。窦房结发出的二节律性冲动传至心房肌,使两心房同时收缩。


  (二)房室结


  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的心内膜深面,呈扁椭圆形。其作用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


  (三)房室束


  起自房室结,下行至室间隔肌性部上缘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再分支形成浦肯野(Purkinje)纤维网,最后分布于一般心肌纤维。


  第三节 动脉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而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则运送静脉血。


  一、主动脉的分部和主动脉弓的分支


  (一)主动脉的分部


  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由左心室发出,按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3段。


  1.升主动脉(主动脉升部)起自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向右前上方斜行,达右侧第二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的分支有左、右冠状动脉供应心。


  2.主动脉弓 接续升主动脉,在胸骨柄后面,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四胸椎体下缘左侧延续为降主动脉。由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发出三大分支,依次为头臂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短而粗,向右上方斜行,至右侧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3.降主动脉 又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腹主动脉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4.胸主动脉 位于胸腔的后纵隔内,在第4胸椎下缘续接主动脉弓,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胸部。


  5.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腹部。


  6.髂总动脉 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脉的分支分布于盆部,髂外动脉的分支分布于下肢。


  (二)主动脉弓的分支


  主动脉弓的凸侧缘发出三条较大的动脉,自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是一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的分支主要分布于头颈和上肢。


  全身各大局部的动脉干可以大体概括如下:


  颈总动脉——头颈部 锁骨下动脉——上肢 胸主动脉——胸部;


  腹主动脉——腹部 髂内动脉一一盆部 髂外动脉——下肢。


  二、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颈外动脉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终支。颈外动脉有以下分支:


  1.甲状腺上动脉 自颈外动脉的起始部发出,行向前下方,分支分布于甲状腺。


  2.舌动脉行向前内侧,分布于舌。


  3.面动脉行向前上方,绕过下颌体的下缘至面部,继经口角和鼻翼的外侧到眼的内眦。面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面前部。面动脉在绕过下颌体下缘中点处,位置表浅,可以在此进行压迫止血。


  4.颞浅动脉在颧弓后端的浅面上行,分支分布于颞、顶、额部。在外耳门前方,颞浅动脉位置表浅,也可在此进行压迫止血。


  5.上颌动脉行向前内侧,进入面深部,分支分布于咀嚼肌、牙、腭及鼻腔等处。脑膜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重要分支,向上经棘孔入颅腔分布于硬脑膜。


  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一)锁骨下动脉


  右侧起自头臂千,左侧起自主动脉弓,沿胸膜顶内侧上二行至颈根部.弓形向外,经第1肋上面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主要分支有:


  1.椎动脉 上行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支分布于脑和脊髓。


  2.甲状腺下动脉分布于甲状腺。


  3.胸廓内动脉 向下人胸腔,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行,分支分布于胸前壁、心包、膈和****等。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腋动脉是上肢的动脉主干。


  (二)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延续、经腋窝深部下行,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腋动脉主要分支分布于肩部和部分胸壁。


  (三)肱动脉是腋动脉的商接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深部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常为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


  (四)桡动脉 自肱动脉分出后,与桡骨平行下降,至桡腕关节处,分出掌浅支人手掌;本干行向后,绕桡骨茎突下方至手背,再穿第一掌骨间隙人手掌深部,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桡动脉下段在桡骨下端前方,桡侧腕屈肌腱外侧位置表浅,是重要的摸脉点。


  (五)尺动脉 自肱动脉分出后,斜向内下,至腕掌侧面发出掌深支;其末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

篇三


  第十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器


  视器又称眼,由眼球及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一、眼球的组成


  眼球位于眶内,其后部有视神经与脑相连。眼球略呈球形,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由三层膜构成。


  二、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由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组成。


  (一)外膜或纤维膜


  外膜或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1.角膜 占外膜前1/6,透明无血管,屈度较大,弹性好,内含丰富神经末梢,故感觉灵敏。


  2.巩膜 占外膜后5/6,不透明,呈乳白色。其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通道。巩膜的后极较厚,表面有许多小孔,通行血管、神经。


  (二)中膜(血管膜)


  中膜又称血管膜,在外膜内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中膜又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


  1.脉络膜 为中膜后部,位于巩膜的内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具有营养眼球内组织和吸收眼内散射光线的功能。


  2.睫状体位于虹膜和脉络膜之间,是中膜最厚的部分。其前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称睫状突。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睫状肌。此肌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虹膜位于睫状体的前方。虹膜呈圆盘状,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虹膜内含有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平滑肌:一种在瞳孔周围呈环行排列,称瞳孔括约肌,此肌收缩可缩小瞳孔;另一种呈放射状排列,称瞳孔开大肌,此肌收缩可开大瞳孔。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可以减少进入眼球的光线;在弱光下或看远物时,瞳孔开大,从而增加进入眼球的光线。


  (三)内膜或视网膜


  视网膜可分为两部分:贴在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贴在脉络膜内面的部分有感光作用,称视网膜视部。在后部,相当于眼球后极偏鼻侧,可见一圆盘形隆起,称视神经盘,此处无感光作用,又称盲点。在盲点的颞侧约4毫米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黄斑的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和辨色最敏锐的部位。


  视网膜视部主要由三种神经元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外界光线进入眼球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细胞接受光的刺激,把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双极细胞传到节细胞,再经视神经传人脑,产生视觉。


  三、眼球的折光装置


  眼球的折光装置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与角膜一样透明而无血管分布,具有折光作用,称为眼的折光装置。


  (一)房水


  房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中。


  (二)晶状体


  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不含血管和神经,无色透明而有弹性。晶状体表面包有薄而透明的晶体囊,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予睫状体。


  晶状体的曲度可随睫状肌的舒缩而改变。当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驰,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变厚,折光能力增强;当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被拉紧,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减弱,晶状体的上述调节可使所看物像恰好聚焦到视网膜上。老年人因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模糊,看远物时较清晰,俗称“老花眼”。因代谢和外伤等原因,晶状体发生混浊而影响视力,称白内障。


  (三)玻璃体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除具有屈光作用外,尚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变得浑浊,可影响视力。若支撑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


  四、房水循环


  房水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再注入眼静脉,循环更新。对角膜和晶状体有营养作用。另外,房水还有屈光、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循环出现障碍,可引起眼内压增高视力受损,临床称之为青光眼。


  五、眼外肌


  眼球外肌,共7条,除提上睑肌能提上睑外,还有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都是运动眼球的,其作用为:内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侧,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外侧,上直肌使眼球转向上内,下直肌使眼球转向下内,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上外。眼球的正常运动,是各肌协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前庭蜗器的组成


  前庭蜗器即位听器,又称耳,包括位觉器和听器,二者在机能上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集声、收音并传导声波的结构,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


  二、中耳的组成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为一含气不规则腔道。


  (一)鼓室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等。鼓室内面及其内各结构皆覆有粘膜,此粘膜与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结构的粘膜相延续。


  听小骨有3块,彼此连接,连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问,与鼓膜接触的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为镫骨.连于两者之间的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个听小骨的连续运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并能增大压强20余倍。与听小骨运动有关的肌肉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能调节鼓膜的紧张度和调节对内耳的压力。对鼓膜和内耳有保护作用。


  鼓室蹙的上壁为一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邻,因此鼓室的炎症可波及颅内。在内侧壁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由于管壁很薄,有时甚至缺如,故在中耳炎或中耳手术时.易损伤面神经。


  (二)、咽鼓管


  咽鼓管,为连通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可分为外侧的骨部和内侧的软骨部。管的外端开口于鼓室前壁;内端开口于咽腔鼻部,借此管维持鼓室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的短粗,且接近水平位,所以,临床上多见小儿咽部的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三、内耳的组成


  内耳位于颞骨岩鄢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骨迷路的分部:


  (一)前庭


  在骨迷路中部,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分别被镫骨和第二鼓膜封闭;前壁有孔通耳蜗,后壁有半规管的5个开口。


  (二)骨半规管


  为前、后、外互成直角排列的半环形骨管,膨大处称骨碰腹。3个半规管有5个口开口于前庭(后壁)。


篇四


  第十一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并遍及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组成,它在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感受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经感觉神经传至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中枢将信息整合后,再把冲动经运动神经传至效应器,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的活动。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就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中枢部→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1.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两者都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到皮肤和运动系;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两种神经都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内脏运动纤维根据其作用不同,再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第二节 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主要分布至躯干和四肢,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都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近椎问孔处汇合而成。后根上有一膨大的脊神经节,内禽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其中枢突组成感觉性的后根,周围突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成分。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其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内。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禽有以下四种纤维成分。


  二、二肢的重要神经


  (一)组成


  臂从由第5—8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自颈根部斜角肌问隙,经锁骨中点的后力方进入腋窝,嘲绕腋动脉排列。臂丛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的肌和皮肤,臂丛的主要分支有:


  (二)肌皮神经


  起自外侧束,支配臂部前群肌,终支在肘关节上方穿出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


  (三)正中神经


  1.行径 由内、外侧两根合成,发自内、外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自肱动脉外侧→前耐→舷动脉内侧穿→旋前圆肌→指浅、指深屈肌之间→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腕管→掌腱膜深面。


  2.分布 肌支→前臂屈肌(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外)、第1、2蚓状肌、鱼际肌(除拇收肌);皮支→掌心、桡侧3个半手指的掌面和鱼际的皮肤。


  3.损伤


  (1)因鱼际肌群萎缩而手掌虽平坦,呈现所谓的“猿手”。


  (2)运动障碍:屈腕能力减弱,前臂不能旋前,拇、食和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作对掌运动。


  (3)感觉障碍:拇、食、中指末节皮肤最明显。


  (四)尺神经


  沿臂内侧下行,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至前臂,伴尺动脉下行,经腕前面入手掌,分支分布于前臂尺侧部分屈肌,手的小鱼际肌和中间群肌及拇收肌,手掌尺侧1/3和尺侧一个半指的掌侧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两个半指的背侧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小鱼际及部分中问群肌萎缩,第4、5指末节不能屈,拇指不能内收,其他指不能收、展,第4、5掌指关节伸直,指间关节屈曲,掌骨间隙深凹,形成“爪形手”。此外,尺侧一个半指及相应手掌的皮肤感觉障碍。


  (五)桡神经


  1.行径起自臂丛后束与肱深动脉伴行,经桡神经沟行向下.外,于肱肌与肱桡肌之间浅出,分浅、深两支至前臂后面皮肤和后群肌。


  2.分布 肌支分布于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伸肌;皮支分布于臂后面、前臂后面皮肤及手背桡侧半2个半手指的皮肤。


  3.损伤肱骨中段骨折时常伤及此神经。


  肘关节屈曲,前臂呈旋前位,腕部呈“垂腕”状态。


  运动障碍,不能伸肘、伸腕、仲指,前臂旋后力弱,呈“垂肘垂腕”畸形。


  感觉障碍,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的皮肤最明显。


  (六)腋神经


  于腋动脉后方起于臂丛,经肱骨外科颈达三角肌深面,分支分布于三角肌、肩关节及臂部上1/3外侧的皮肤。


  腋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肩关节不能外展,由于三角肌的萎缩,呈现“方肩”征。


  三、胸神经前支


  (一)行程、分布


  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行于肋问隙,称肋间神经,第12对行于第12肋下,称为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问内、外肌之间沿肋沟前行,于腋前线处发出外侧皮支。上6对在胸骨侧缘浅出,下6对向前下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入腹直肌鞘,于腹白线附近浅出。


  (二)肌支支配肋间肌、腹前外侧肌群。


  (三)皮支


  皮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胸腹壁皮肤:


  胸骨角平面——胸2;


  乳头平面——胸4;


  剑突平面——胸6;


  肋弓平面——胸8;


  脐的平面——胸10;


  耻骨联合与脐相连线巾点平面——胸12。


  四、股神经


  ①股神经股神经于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人大腿股三角。终支称隐神经。肌支配股四头肌;皮支(隐神经)分布于小腿内侧和足内缘皮肤。


  ②损伤


  运动障碍 大腿前群肌萎缩,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膝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 主要见于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皮肤。


  五、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下降,经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达股后,于股后群肌问下降,分支支配股后群肌。至腘窝上二方分为胫神经与腓总神经。


  (一)胫神经


  沿胭窝正中下降,在小腿后群肌的深、浅两层之间下行,分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小腿后面的皮肤。胫神经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分布于足底肌和皮肤。


  (二)腓总神经


  沿胭窝外侧缘下降,绕过腓骨颈分为深、浅两支。


  1.腓深神经位于小腿前群肌深面,伴胫前动脉下行,分支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背相对缘的皮肤。


  2.腓浅神经穿小腿外侧群肌下降。主干至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至浅筋内膜下行,经踝关节前方至足背。下降过程中,分支分布于小腿肌外侧群、小腿前外侧面、足背及第2~5趾背相对缘的皮肤。


  3.腓总神经损伤


  (1)小腿前、外侧肌群瘫痪,小腿后群肌因失去拮抗肌而过度牵拉造成足跖屈(足下垂)和内翻位,即所渭“马蹄内翻足”畸形。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37-54331-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