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成功三套题(二)

| 考研 |

【www.tingchehu.com--考研】

一、 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是(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培根 B.洛克 C.梅伊曼 D.狄尔泰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制度化教育产生的标志是( )

A.教育实体 B.学校 C.私立教育 D.终身教育

5、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 )

A. 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B. 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

C. 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D. 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裴斯泰洛齐人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无目的论

B.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7、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达尔文

8、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赞可夫

9、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文件是( )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0、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将课程管理权赋予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 )

A.教学班 B.年级 C.学校 D.社区

11、“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A.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

B.巴班斯基的教学法

C.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D.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12、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A.自我 B.父母 C.老师 D.社会

13、一般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始于( )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4、在中国古代教育,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 )

A.墨子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15、“崇宁兴学”的发动者是( )

A.蔡京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司马光

16、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

A.1900年 B.1902年 C.1904年 D.1905年

17、清政府于( )年派出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开端。

A.1870 B.1872 C.1877 D.1880 

18、1972年,在南京晓庄创立晓庄学校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B.陶行知 C.黄炎培 D.梁漱溟

19、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出版的,它的作者是( )

A.廖世承 B.蔡元培 C.陈鹤琴 D.朱智贤

20、在西方教育,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的学者是( )

A.智者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1、1870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标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A.《工厂法》 B.《福斯特法案》

C.《巴尔福教育法》 D.《费舍教育法》

22、在西方教育,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代表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23、( )的颁布使美国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

A.《国防教育法》 B.《史密斯—休斯法案》

C.《中小学教育法》 D.《生计教育法》

24、1840年,(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和“幼儿园之父”。

A.瓦德蔡克 B.福禄贝尔 C.巴西多 D.蒙台梭利

25、19世纪英国教育家( )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

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赫胥黎

26、1876年建立的( ),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在美国首创研究生院。

A.哥伦比亚大学 B.耶鲁大学

C.威廉—玛丽大学 D.霍普金斯大学

27、19世纪末,( )创立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主义教育之父”。

A.约翰逊 B.克伯屈 C.帕克 D.帕克赫斯特

28、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创立者是( )

A.约翰逊 B.沃特 C.帕克 D.帕克赫斯特

29、1879年( )确定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性、免费性与世俗化三大原则,着力提高法国整体国民素质。

A.《法卢法案》 B.《费里法案》 C.《基佐法案》 D.《费舍法案》

30、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性矛盾是( )

A.主动性对内疚感 B.勤奋感对自卑感

C.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感对孤独感

31、一般来说,偏爱社会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32、发现式教学方法缺点是( )

A.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B.导致学生机械学习

C.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D.太耗费时间

3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 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34、采用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柯尔伯格 D.罗杰斯

35、根据学习方式对学习进行分类的心理学家是( )

A.加涅 C.布卢姆 C.布鲁纳 D.奥苏泊尔

36、把学习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37、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

A.马斯洛 B.阿特金森 C.韦纳 D.班杜拉

38、目前,理论界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创造性的核心是( )

A.集中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39、品德的结构包括三种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责任感和义务感属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40、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教育观察研究 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 D.教育实验研究
41、按照调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调查分为( )

A.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B.现状调查与发展调查

C.个案调查与普遍调查

D.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

42、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的是( )

A.现状调查 B.发展调查 C.相关调查 D.预测调查

43、关于教育实验研究外在效度的错误说法是( )

A.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大

B.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

C.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

D.外在效度高低与内在效度成反比

44、历最早运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苏霍姆林斯基

45、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

A.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B.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二、 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47、根据杜威对教育目的的看法,他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

48、德育就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活动。

三、 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

50、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51、简述赫尔巴特关于教育过程本质的论述。

52、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53、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在教学中的步骤。

54、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四、 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请联系实际对终身教育思想进行论述。

56、评述下列案例中班主任的德育观以及其采用的德育方法。

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班级里进行了“选差”的民主投票,教室里闹哄哄的。望着同学们挤眉弄眼的鬼脸和似乎暗示着什么的手势,我烦恼地闭上了眼睛。真的,我不明白这样的评选究竟有什么意义,人各有志,让他们折腾去吧,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思考数学题吧。投票结束,班主任一身正气地走上讲台,当场唱票,宣布结果:“纪律最差,孙晓梅(假名,下同),32票;劳动最差,王信,30票,不少啊;礼貌最差,郭大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习最差,李立,铁证如山……”。老师的声音像从地狱里发出来,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放学了,一切都在喧嚣中结束,那些当选最差的学生,谁也不肯回家。男生的眼中燃烧着怒火,女生则已经趴在桌上泣不成声了。望着窗外朦胧的雨色,我只觉得一股说不清楚的滋味涌上心头,突然,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我不明白,老师的“选差”究竟要对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民主投票”有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要转学,我要退学,我宁愿做一个文盲,也不愿回到这样的班级和学校。(节选自钱民辉著:《学生实知实说》,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学习的试误说、条件反射说、顿悟说均对学习进行了解释,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Ⅱ、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D B C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B A D B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B C D C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D C D B A C B B

41 42 43 44 45

D B D B C


二、 辨析题

46、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众、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因此,教育民主化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型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有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47、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冲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所以,对于教育无目的,杜威自身存在矛盾,他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与众不同。

48、答: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纪要求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很广,道德品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德育是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的总称,不能以偏概全。
三、 简答题

49、答: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功能。人类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只能通过传递方式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是传递和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够较经济高效地占有社会文化。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的作用,是通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过程实现的。

(2)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社会文化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化相互传输的过程,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教育、贸易、战争、移民、旅游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3)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更新功能。要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创作和更新。首先,现代教育通过创作人们的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就可以形成社会成果,充实、更新、发展社会文化;再次,现代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因为没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社会文化就无法更新发展。

50、答:(1)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等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存在主观主义倾向,习惯于自上而下地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在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常常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51、答: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在整个复杂的教育中,乃是主要的一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的特点是:(1)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接受的是前人已经获得的真理(知识);(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有经验的教师领导下获得对现实事物的认识的;(3)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巩固知识的工作;(4)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发展儿童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

52、答: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和揭露了传统儿

总之,尽管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提出的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接受能力进行教育,以及反动传统儿童教育观念和斥责、体罚等粗暴教育方法的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53、答:教学中发现法的步骤是:(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

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断语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6)引导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

54、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

(1)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的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3)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四、分析论述题

55、答:(1)终身教育思想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对国际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他对制度化的教育提出挑战,注重人们个性发展的全面性、连续性,比传统教育更加能够显现每个人的个性。

(2)终身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育目标的价值预设的个性化;教育过程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人、教育、生活的整合,即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3)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全民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的和完善的人。从终身教育的观念来看,教育绝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既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迭加、重复、也不排斥学校的存在与矛盾,而必须内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为基础。

其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学习型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是包括整个社会,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积极的,是完整的和富有创造性的。

再次,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思路。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对于整个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结果应有不同评判标准,也即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使人们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最后,终身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更切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等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发展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前景。

联系个人和社会实际(略) 

56、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手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上述材料中班主任的德育观和采用的德育方法都违背了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不合适的德育方法。

(1) 德育原则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

过程的规律性。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德育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使他们言行一致。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意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②疏导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行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④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⑤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⑥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这是指进行教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⑦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对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2)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①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要注意: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②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榜样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运用榜样要注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③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运用锻炼要注意: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④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学习、座右铭、自我批评等。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⑤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如: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需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⑥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需要慎重使用。特别是批评要注意方式、讲究艺术,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奖励要公开、公平,获得群众支持。

材料中班主任的德育方法是不适当的。他想利用群众的舆论改变学生的行为,但由于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形成了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

57、

Ⅰ、答:这三派心理学家均对学习做出了各自的解释,他们各抒己见、互相攻击,但没有一家学说能说明全部学习过程。现在看来,各家各派的努力对整个心理学都有贡献。有的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有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有关学习理论的看法,由于观点不同、取样不同,以及实验情境难易程度不同,其解释也有差别,但实际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来源:考试大

(1)从学习过程来看,试误与顿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苛勒所谓的顿悟,是突然解决问题的现象,这只是看到现象的结果,而没有看到实验中,大猩猩在顿悟之前进行的伸爪试探、玩弄竹竿的活动,其实这也是一种试误行为。由于多次试误,对整个情境的关系逐渐了解,最后能够豁然顿悟。顿悟学习是以先前尝试与错误为基础的。

再看桑代克对猫进行的实验。初进迷笼时,它叫、跳、碰、撞,表现出盲目动作,最后偶然触动杠杆,打开笼门,获得食物。猫的盲目动作是试误行为,而偶然触动杠杆打开笼门就是顿悟。这种尝试——改正——尝试——成功的过程,是尝试与偶然成功,这种偶然成功与苛勒的顿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顿悟是学习的结果,试误是学习的过程,无论人和动物的学习,都包含顿悟与试误两种现象。在顿悟之前一定有试误,在试误之后又顿悟。

(2)从学习情境复杂程度来看。学习情境的难易,以经典条件反射最简单,动物没有试探,铃声之后就有食物。但是,桑代克的疑难笼比苛勒的实验情境复杂,猫必须触动杠杆,门才能打开。斯金纳箱的难易程度介乎于经典条件反射和试误说中的难疑笼之间,箱内只有一个杠杆,老鼠只需简单试探就能够发现按压杠杆与获得食物之间的关系。由于斯金纳的实验,就使过去人为完全不同的几种学习联系起来。

(3)根据以上分析,试误、顿悟、条件反射这几种学说可以统一起来。它们之所以相互攻击,是因为犯了“瞎子摸象”的毛病。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解释学习的全部过程。学习情境简单,学习这智力水平高,必然迅速洞察全局,突然顿悟,这就是顿悟学习。学习情境复杂,学习这智力水又低,当然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学习成功,这是试误学习。情境简单,由于连接而发现其顺序,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学习。情境复杂程度不同,其间要经过一些试探而开始发现其顺序,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试误学习。这样看来,各学说之间没有必然冲突。

Ⅱ、答:(1)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它的主要特点:①各学科课程,各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体;②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③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其指导思想是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课程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服务的。这种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单位,这给教材编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顺序就是学科知识的选择、结构、顺序,一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考虑。课程目标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也相应地分学科进行。从教学看,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课程便于教。一个学科教师,只要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便可胜任教学。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科课程便于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相对简单的过程。此外,学科课程还有便于管理、便于评价等长处。正是学科课程的这些长处,使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学科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科各自独立,割断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只重视系统学科和学科知识,不注意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学科课程注重于学科知识,而置能力培养与不顾,将获得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其危害日益突出,人们深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的区别、轻学科的联系,难以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2)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其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的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构;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

活动课程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但违背了教学认识规律,排除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即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3)目前,关于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的一些观点。一是“补充说”,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的课程结构中,应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二是“对立说”,认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课程形态,如果简单地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成相互“补充”,就容易导致“活动课程学科化”,获得课程成了学科课程的延伸,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活动课程的本义,是不足取的。三是“发展说”,认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实质上包涵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形态,活动课程就是以活动作为特殊形式把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3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