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二复习笔记(精品整理版)

| 高三 |

【www.tingchehu.com--高三】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体——国家性质
(1

(2

(3

②决定因素:统治阶级性质决定,根本上由经济基础决定。③类型划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1)宪法规定:我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2

①含义: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少服从多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②特点: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超阶级的全民民主。 (3

(4)人民民主专政
①民主专政:对绝大多数人民主,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敌人专政。 ②民主特点:广泛性(权利、主体);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日益充分)
3.为什么:
①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已被载入宪法。


4.怎么做:
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②实行依法治国。 ③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④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⑤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二、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与准则
1.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新型关系
2.

政治权利与自由
(1)含义: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依法表达意愿的权利自由。(2)内容
①条件:选举对象为人大代表非居委会干部。
②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

①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①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②内容:批判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3.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1)地位:重要原则
(2)表现: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平等适用法律

2.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1
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③权利义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

②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义务。
3.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1 (2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③当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四、政治生活

自觉参与 1.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

①宪法法律的明确规定
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基础准则 (2①参加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 ②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和决策的完善。 (3①重要目标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一票
1.选举方式:选举人角度: 直接选举-间接选角
被选举人角度: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我国的选举方式 (1)内容范围


(2)确立依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1


①是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
③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

①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 ②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③处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④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民主决策 作出选择
1.民主决策间接方式 2.民主决策直接方式 (

1①含义:公民向决策机关(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②重要性:民意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

3

②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保障公民知情权。 (

4①含义:在决策过程中听取有关学者、团体、专家意见,尤其是听取与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
②重要性:a.有利于政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完善,使决策利民。
b.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度,实现知情参政。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重要性:


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增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信心,社会责任感。
②必要性:政府决策涉及各方面利益,有必要让其参与。 ③可能性: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渠道逐步拓宽决策机会更多。
三、民主管理 共创幸福生活
1.村民自治:
(1①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代表:村委会主任
③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内容

2.

居民自治
(1

(2)内容:居委会成员居民定、社区大事区民定、
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工作居民监督

3.实行基层民主自治原因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基础性工程。 /村民政治参与的责任、素养、本领。

4.青少年怎么做
①着眼未来,参与民主管理,参加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共建祥和社区。 ②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四、民主监督

守望公共家园
1.方式渠道 (1

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2

人大代表起到纽带作用,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得以真正落实。 (3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时效快、影响广的独特作用。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2.民主监督的原因


对公民: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维护合法权益对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
3.怎么做

②敢于同邪恶相斗争,积极行使监督权。
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采取合法方式,利用合法渠道。 ④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综合探究: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
1.有序无序的区别:

2.重要性: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意义
4.要求:①对公民: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②对国家: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

(2 (3

a.宏观调控:以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
b.市场监督: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一般是市场经济中不好的问题。 c.

d.


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民生:
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就业、教育、人口、住房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

(2

②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③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计划经济结合
(3

阳光、法治、有责任的政府。 3.政府的作用:履行职能的表现——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政府性质 ③怎么做:公民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寻求帮助,监督政府行为,同时提高公民意识和素养。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1

(2 (3

A.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反对官僚主义

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追究违法失职行为。 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
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②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程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反对主观主义
2.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1①建设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②开设热线电话 ③设立信访部门 ④开通电子政务 (2第四课:我国的政府受人民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依法行政)
1.是什么
(1)权力的来源:法律(是法律授予的,人民赋予的) (2)权力的行使:依照宪法、法律规定行使。 2.为什么 (1

①根本原因:国体
②政府性质、宗旨、原则(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③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2

①对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与自由。
②对政府: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建设清正、廉洁、高效的政府。 ③对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 3.怎么做
A. 具体要求

B. 其它具体措施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3)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4)加强立法工作,规定其行政执法行为。 (

5)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为什么:
(1

②国体、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的要求。 ③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 2.怎么做
(1
①靠民主: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②靠法制: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 (2)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
7①外部监督(主体):人大、共产党员、政协、公民、司法
②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督部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对政府:

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提高政府威信。
b.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综合探究:政府的威信
1.是什么/怎么做(略)
(1)含义:威望和公信力
(2)根本决定因素:国体
(3)有无威信的标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1.依据:①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途径:人民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①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一切(?)重大事务。 ②产生政府、司法机关等具体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二)人民代表大会
1.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性质: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职) ②闭会期间行使部分人大职权(最低是县级常委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人大职权: (1

①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享有立法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③地方人大及常委会:立地方性法规,部分立法权 ④※国务院:立行政法规,享有行政立法权。 (2

各级人大、县级县以上常委会(大政方针、政策、预算) (3

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对其相关国家机关人员进行检举、任免 (4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三)人大代表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民主选举(县及县以下直接选举,县以上间接选举,任期五年)3.权利义务:
(1

(2)义务:①守法,协助法律实施。
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反映民意。 ③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政体
1.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又称“国家管理形式”2


3.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二)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什么是人大制度? (1)含义:

按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选举出代表统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度。 (2 (3)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4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它国家机关。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①含义:民主与集中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A.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
1) 人大代表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 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集中。 3) 人民有权按照法律程序对人大代表予以罢免。 B.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 其他国家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2) 人大决定的事务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贯彻执行。
C.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1) 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
2)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②集中表现:
少服从多,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统一决策管理。③反对:1)只讲民主,易导致无政府主义。 2)只讲集中,易导致专制主义/官僚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人大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优势:
①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体现人民意志利益。 ②是顺应国情的历史选择。
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怎么做?——实行人大制度的要求
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 ②坚持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共: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是什么?1.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

4.指导思想:马列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为什么?——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的原因 1

+党的性质、宗旨、原则
2/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 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怎么做?——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发挥核心作用? 1.坚持党的地位、性质、宗旨。
2
(1)依法执政①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意义:有利于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树立忧患/责任意识。 4.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①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主题: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①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②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精神财富。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6.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国体+党的性质/宗旨/原则
②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①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做到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1组成的政治联盟。(※由阶级联盟到政治联盟,无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2.概况:(8个)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台盟 (二)多党合作制
1.地位: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②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1
①地位: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参政基本点:1)参与国家政权;
2)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领导人选的协商; 3)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4)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③友党关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
※即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

(4 (5
①地位/性质:
A.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B.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C.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决策方式: A.共产党提出建议
B.政协协商(政治协商职能) C.提请人大审议(决定权) ③主题:团结、民主 ④职能:
A

/中对重要问题协商讨论/会议对话形式 BC (三)坚持多党合作制的原因 1.适应国体国情的正确选择。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优越性: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一、民族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

(1)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为什么:消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3)怎么办:
①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义务
②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职能,坚持宗旨原则。③党: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④人大:立法角度
⑤宗教: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

(1

①含义: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②原因:宪法规定、无优劣之分、都是主人
(2

①含义:三个离不开 ②原因(地位):
A.对国家: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B.对社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证。 (3

①原因:
A.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B.地位: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②途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对口帮扶
③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对国家、对社会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特指当地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不是)
(2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②性质:双重性质 ③权力:
A.一般国家机关职权 :人大/政府职权
B.自治权(立法自治权、交通执行权、文化管理自治权、经济自治权) 2.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现实情况)+三原则

A.对国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B.对少数民族: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对他人: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D.

对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践行三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的宗教制度 (一)我国的宗教概况
1.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2.多民族、多宗教、比例不大、绝对数不小 (二)我国的宗教政策 1 (1)地位:基本宗教政策 (

2)内涵:信教不信教的自由
(3)重要性: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尊重保障人权的体现 (4)坚持两个统一:
①权利: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义务:依照宪法、法律、政策的规定进行。 2(

1)主体:政府(依法行政)
(2)目的①保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制止、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③抵御境外势力进行渗透 (3)邪教
3

(1)宪法规定:自主自办,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2)支持平等友好对外交往、抵制渗透、打击极端 4①现状:1)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2)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3)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部分
4)是建设社会的积极力量
②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宗教自身的要求
③要求:热爱、服从、适应、打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 1.宗教自身发展规律
2.信教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不影响政治根本利益的一致。 3.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广大群众团结。 (四)如何做?
1.总体: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科学精神。
2.国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科学世界观无神论的宣传教育。3.个人: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探究: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1.道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行动指南/制度:根本保障 2.特点:三结合
14

第14 / 18页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静态)
一、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 主权国家
1. 地位: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2. 分类 按国体分/按经济发展程度分 3. 构成要素:人口 领土 政权 主权
4. 主权:①最重要的要素,权力,生命和灵魂。 ②特点:对内至高无上,对外独立自主。 ③主权是人权的基本保障,人权体现主权。 5. 基本权利与义务 (1)权力:
①独立权:独立处理内政(政治、经济、文化、宪法修改、政体变更) ②平等权:法律上的平等,并非实力上的平等。
③自卫权:保卫自己生存独立的权利(防御、国防建设、军队、建筑要塞)④管辖权:管辖领域内一切人、物,国外侨民,驻外使馆。
(2)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二) 国际组织
1. 定义:出于特定目的,签订条约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2. 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只有两个成员) 3. 特点:必须签订正式的条约
4. 分类:e.g.世卫组织(政府间) 上合组织(区政)亚投行(世政 5. 作用:①有些组织受大国的控制。
②促进国家之间政、经、文、科的交流合作。 ③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④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 联合国
1. 地位:当代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 条约:《联合国宪章》
3. 机构: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 4.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 原则: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6. 作用:①维护了„„(宗旨),在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积极作用。 ②多次成为大国的工具。E.g朝鲜战争
7.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创始国、常任理事国,重要作用贡献
※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各项活动× ※ 中国支持联合国各项/一切活动×
※ 主权非他国赋予,源自自身但需要别国承认。 ※ 主权由政权机关行使,是人权的体现。
二、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一)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 含义 国家+国际组织(三种关系) 2.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关系
15
第15 / 18页
3.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4. 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多方面 5.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① 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② 重要性:A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实质(共同利益是合作基
础,对立利益是冲突根源)B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
③ 要求:不应以维护本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与安全,

涉别国内政。
(二) 坚定地维护我国利益
1. 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 原因:①必要性:(国体)人民民主专政②国家、个人利益根本一致 ③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决定因素、实质、出发点落脚点 3. 要求:对公民:履行政治衣服、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 对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对他国合理关切
主观题常用知识点:
※ 主权的重要性 ※ 主权国家的权力义务 ※ 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动态)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的潮流 1.和平问题
(1)含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为经济发展解决全球性
问题创造必要前提。 (3)全面看待战后和平局面:
①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环境具有现实可能性:
表现:A人民饱受战乱 B战争毁灭性C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 ②仍不安宁,和平环境具有必要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 ※和平问题≠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可能性) 2.发展问题
(1)含义:又称经济问题、南北问题 (2)全面看待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①发展是时代主题、主流,经济全球化是基本特征。 ②形势严峻:旧秩序、南北发展不平衡 (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 主要障碍:霸权主义、政治
※和平发展的障碍≠主要障碍≠恐怖主义
2. 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要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4个保障
16
第16 / 18页
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权利 ②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权利
③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权利 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新秩序的基础不是《联合国宪章》,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的主张和作为
①内容:参与反恐、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打击海盗、应对气候变化 ②影响:反映了共同要求,赢得了赞赏和支持。
二、世界多极化 不可逆转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一超多强
1.原因:①美苏两极格局打破 ②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的变化 2.表现: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6个) 发展中国家是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主力军
3.特点:①多极化发展史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 ②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③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是国际斗争焦点。 4.意义: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二)当代国际竞争 1. 表现:
2. 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含义:一国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
(2)构成:A硬实力:经济科技国防实力等物质力量 B软实力: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 (3)为什么要增强综合国力? ①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②国际竞争的实质。
③多国将经济和科技作为战略要点。 (4)怎么做?
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提升软实力。
注意:1、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大切口考虑综合国力的实质
3、小切口考虑:含义+实质+许多国家战略重点+构成+地位 4、新秩序的主力军:发展中国家
三、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含义:外交政策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2、 决定因素:国家性质(独立自主)、国家利益(和平 3、 四个内容:
17
第17 / 18页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①独立:捍卫独立权、主权、领土完整 ②自主:对国际问题自主决定态度和对策 ③不依附任何大国,不结盟
(2)基本目标: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
②地位: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二) 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发展 1. 历程
2. 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
① 积极参加国际事务。
②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发达国家改善关系,同发展
中国家团结合作,同周边国家睦邻合作。 ③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称霸。
④ 自身要加强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强军。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32-4195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