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六篇

| 初三 |

【www.tingchehu.com--初三】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六篇

篇1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_下,当时他才34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绿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长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这样做都是因为作者对绿的喜爱。

  (3)、划分段落大意,用一个词来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两种分法:

  ①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②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有何变化,请讨论并概括。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五)、品味精彩语段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并作简要分析。

  ——一下几句为参考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有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与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第八段)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为什么对绿——对一株常春藤那么的喜爱呢?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爱常春藤。

  (2)、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来概括?

  ——蓬勃、向阳、固执(板书)

  (3)、结合绿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简单的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当时的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烽烟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七)、拓展研究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清脆歌喉,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复杂。父母爱子女,百般呵护,却舍不得让他们去飞、去闯、去受苦;老师爱学生,倾囊相授,却在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着他们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有时,爱是一种伤害!爱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间,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四、小结

  作者喜欢绿,写出了绿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的特点,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这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我以为人学习。

  五、板书

  囚绿记

  --------陆蠡

  1、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2、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3、绿的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4、绿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六、作业

  同学们,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一种情感和象征意义。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提示: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富贵,白色象征纯洁,金色象征高贵,蓝色象征平静等。

  

篇2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看书_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方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

  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4)释绿(13段)。“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于对绿的爱。“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灵的写照。“愿它繁茂苍绿”的祝愿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感情可概括为“爱”和“赞”。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寻绿喜悦满足

  赏绿快活留恋

  囚绿欢怜恼怒

  释绿祝福赞美

  怀绿怀念不舍

  合作探究:

  (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1)作者“恋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又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感悟作者笔下“绿”象征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旨.)

  问:在作者眼里“绿”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侧重在哪个特点上?具备这一特点的“绿”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中作者侧重在被囚禁的“绿”所具备的特点。“囚绿”写绿枝条处境艰难仍“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固执的追求阳光,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板书)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

  美;它是柔弱的;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托物言志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的强烈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谈谈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经过了由喜爱“绿”到囚禁“绿”再到释放“绿”的过程。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异峰突起,预示着“我”对“绿”的情感的转变。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记的中心事件——囚绿,实际上是“幽囚”与“突围”的斗争,“垂死”与“新生”的对抗。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态值得琢磨。“我”之“囚绿”,有着现实的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的空虚,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在他的哲思中,“绿”是“爱和幸福”,是“猗郁”的青春年华的象征。一方面,“我”对“绿”的“爱抚”和“善意”,却使常春藤越发的病损了;但是“我”尽管可怜它的病损,却“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而“仍旧不放走它”。)可见“我”的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乃至刻薄寡恩,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另一方面,“绿”虽被囚系,但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丝毫不为“我”的淫威而放弃“生的欢喜”,这种倔强的生命力“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战胜的生命伟力,使“我”敬畏而自责,“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承上启下,表明“我”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心灵深处的隐私,不加掩饰地袒呈!作者意识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罪过,并为此而愧疚,这些都说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们从中得到启示: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爱的人。)

  (板书)

  欢喜

  爱恋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占有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控制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释放

  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北平的一棵长春藤,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规律总结:

  托物言志的散文的阅读方法:联系背景,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要点,体味细节。

  布置作业: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以一种情感或象征含义。题目自拟,200字以上。

篇3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_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_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_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五、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篇4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看书_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方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

  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4)释绿(13段)。“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于对绿的爱。“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灵的写照。“愿它繁茂苍绿”的祝愿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感情可概括为“爱”和“赞”。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寻绿喜悦满足

  赏绿快活留恋

  囚绿欢怜恼怒

  释绿祝福赞美

  怀绿怀念不舍

  合作探究:

  (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1)作者“恋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又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感悟作者笔下“绿”象征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旨.)

  问:在作者眼里“绿”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侧重在哪个特点上?具备这一特点的“绿”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中作者侧重在被囚禁的“绿”所具备的特点。“囚绿”写绿枝条处境艰难仍“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固执的追求阳光,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板书)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

  美;它是柔弱的;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托物言志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的强烈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谈谈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经过了由喜爱“绿”到囚禁“绿”再到释放“绿”的过程。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异峰突起,预示着“我”对“绿”的情感的转变。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记的中心事件——囚绿,实际上是“幽囚”与“突围”的斗争,“垂死”与“新生”的对抗。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态值得琢磨。“我”之“囚绿”,有着现实的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的空虚,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在他的哲思中,“绿”是“爱和幸福”,是“猗郁”的青春年华的象征。一方面,“我”对“绿”的“爱抚”和“善意”,却使常春藤越发的病损了;但是“我”尽管可怜它的病损,却“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而“仍旧不放走它”。)可见“我”的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乃至刻薄寡恩,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另一方面,“绿”虽被囚系,但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丝毫不为“我”的淫威而放弃“生的欢喜”,这种倔强的生命力“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战胜的生命伟力,使“我”敬畏而自责,“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承上启下,表明“我”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心灵深处的隐私,不加掩饰地袒呈!作者意识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罪过,并为此而愧疚,这些都说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们从中得到启示: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爱的人。)

  (板书)

  欢喜

  爱恋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占有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控制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释放

  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北平的一棵长春藤,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_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规律总结:

  托物言志的散文的阅读方法:联系背景,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要点,体味细节。

  布置作业: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以一种情感或象征含义。题目自拟,200字以上。

篇5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_下,当时他才34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绿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长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这样做都是因为作者对绿的喜爱。

  (3)、划分段落大意,用一个词来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两种分法:

  ①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②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有何变化,请讨论并概括。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五)、品味精彩语段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并作简要分析。

  ——一下几句为参考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有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与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第八段)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为什么对绿——对一株常春藤那么的喜爱呢?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爱常春藤。

  (2)、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来概括?

  ——蓬勃、向阳、固执(板书)

  (3)、结合绿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简单的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当时的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烽烟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七)、拓展研究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清脆歌喉,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复杂。父母爱子女,百般呵护,却舍不得让他们去飞、去闯、去受苦;老师爱学生,倾囊相授,却在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着他们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有时,爱是一种伤害!爱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间,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四、小结

  作者喜欢绿,写出了绿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的特点,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这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我以为人学习。

  五、板书

  囚绿记

  --------陆蠡

  1、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2、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3、绿的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4、绿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六、作业

  同学们,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一种情感和象征意义。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提示: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富贵,白色象征纯洁,金色象征高贵,蓝色象征平静等。

  

篇6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_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_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_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五、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www.tingchehu.com/content-29-87907-1.html

    热门标签

    HOT